English

气象业务现代化水平大提高

1999-01-0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林英 我有话说

我国气象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缩短了20—30年时间。全国已初步建成了由气象综合探测、气象信息网络、基本气象信息分析加工预测和气象信息技术服务四大功能系统——

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和建设,我国的气象业务现代化总体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气象为防灾减灾、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迅速增强,气象工作与国计民生的结合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

与20年前相比,我国气象业务现代化的总体规模、技术装备水平,业务技术手段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目前,我国气象科学技术水平在发展中国家已处于领先地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已缩短了20—30年时间。全国已初步建成了由气象综合探测、气象信息网络、基本气象信息分析加工预测和气象信息技术服务四大功能系统组成的比较现代化的气象业务技术体系。经过对原有台站的建设和完善,现在遍布全国的气象台站已达2600多个,其中有2400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20个高空探测站,此外,还有143个基准气候站、672个农业气象站和70个农业气象试验站,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气象综合探测网。我国还新建了150多个气象卫星地面站,使用了较先进的卫星云图接收处理设备。分别建成了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和北京、广州、乌鲁木齐3个卫星地面站,组成了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1994年,世界上第一个大陆腹地的基准本底观象台在青海省建成。这是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监视网中的基准观象台。它的建成,是中国对监测、预测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贡献,同时也填补了我国在大气温室内气体成分变化监测的空白。1988年以来,我国先后发射了2颗极轨气象卫星和1颗静止气象卫星,标志着中国大气探测业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数值天气预报的时效已由80年代中期的2—3天,提高到了现在的6—7天。

气象业务现代化总体水平的提高,大大增强了气象为防灾减灾和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平均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由于气象监测、预测现代化手段的增强,使气象工作在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的损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评估研究结果,目前气象服务的投入与产出效益之比已接近1:40,经济发达地区可达1:100以上。20年内,我国已逐步建立了天气预报警报、气候分析应用、科技辐射、农业气象、城市环境气象、森林火警气象和人工影响局部天气等多种手段构成的气象服务系统,开展了决策服务、公众服务、专业专项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气象服务。气象部门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影响的灾害性天气如台风、暴雨、寒潮、大风以及强对流天气等的预报准确率,有了明显提高。例如,今年汛期长江发生的全流域性大洪水,气象部门提前较准确地做出了长期气候预测和中、短期天气预报,为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地方党政部门指挥抗洪救灾,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指导作用,为夺取抗洪救灾的全面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部分灾害性天气多发省份,还建立了中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全国有1/3上的县建立了到乡镇一级的农村气象科技服务网,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

人工影响局部天气在农业抗旱、防雹、森林灭火以及蓄集水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91年以后,全国平均每年开展人工增雨作业面积达200万平方公里左右,防雹作业保护面积约10—20万平方公里。为了减少雨量,还在个别地区进行了人工消雨试验。

公众气象服务的总体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目前全国所有的省(区、市)电视台及232个地(市)和507个县(市)的电视台播出了天气预报节目,其中中央电视台每天播出的天气预报节目已增加到12套,节目制作的技术水平和播出质量明显提高,天气预报已成为全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之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